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思考
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思考
问题一:什么是会展?
我们的专业名称是“会展经济与管理”,大专是“会展策划与管理”。我不太清楚大家对“会展”如何理解。大概有这四种理解:认为会展就是展览(Exhibition),所以讲带有会展字样的课时,只讲展览会;或认为会展是会议和展览业(Convention & Exhibition),讲课时加上些会议的内容;或认为会展是会奖(MICE);还有一些老师认为会展是活动(Event),即所谓的“大会展”。
因此,“会展”这个词是具有迷惑性的。这里我列出了一些问题:什么是会展业?什么是会展经济?什么是会展旅游?什么是会展协会?我看到很多地方的会展协会,只管理展览会方面的事宜。还有什么是会展城市?关于会展城市的报道,只关心一个城市有多少会展中心,举办了多少展览会,展出面积有多少,有多少人参加了展览会,展览会成交额有多少这样的数据,完全不关心会议,更别说MICE、Event了。还有我们在学科中,什么是会展教育?什么是会展管理?什么是会展策划?什么是会展营销?有谁能告诉我,这里面的“会展”指的都是什么?
这些问题,其实我也不能回答。所以,我一般情况下不会“会展”这个词,而直接说“活动”。经常会有一些老师,在微信中问我关于会展方面的课程如何设计内容或参考什么书,我经常不能直接推荐,而是先反问对方关于对方对于“会展”的理解。比如关于《会展策划》这门课,如果对方回答是想教关于展览会策划的内容,我就推荐那些展览会策划的教材,如果对方回答是“大会展”或“活动”,我就推荐以活动策划为主要内容的教材。
但是,如果是在同一个院校的框架下,如果不同的会展教师对会展持有不同理解,比如一个老师讲《会展策划》,讲的是展览会策划,而另一个老师讲《会展营销》,讲的又是活动营销,那么,学生就迷糊了,不知道学了四年,这“会展”到底是啥?因此,我提出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个思路是
思路一:用相对统一的解读诠释专业和课程名称
问题二:用什么来统一?
那么,如果用相对统一的解读来诠释专业和课程名称,用什么来解读呢?我们可以借鉴英语国家的做法。
据我所了解的,在英语国家里,首先就是“是什么就是什么”,即会议就是会议(Meeting、Convention、Conference、Congress……);展览就是展览(Exhibition、Fairs、Shows、Expositions……);很少有会展(Convention &Exhibition)这种说法,会展这种说法,多出现在亚洲国家。其实我了解到较早的时候,一些英语国家的院校,这个专业也是叫会展专业的,即Conference &Exhibition Management,后来陆续都改成EventManagement了。也很少有会奖(MICE)这种说法,这个说法也是亚洲人开始叫的,是1997年在新加坡的一个会议上提出的,是从旅游的角度提出的,因此也叫“会奖旅游”,是后来传到欧美的。我们可以翻一下关于MICE的学术文献,作者几乎都是亚洲人。
他们把这些统称为活动(Event),Event不仅包括会议(Meeting)、展览(Exhibition),还包括节庆(Festival)、奖励旅游(Incentives)、体育赛事(SportEvent)、音乐活动(Music Event)、户外活动(Outdoor Event)、婚庆(Wedding)等。
而在教育上,英语国家通常称之为活动管理专业(Event Management)。因此,我提出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二个思路是
思路二:用活动管理的理念办会展管理专业
问题三:“活动”具有共性的知识吗?
其实,我们也看到,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采用了“活动管理”的理念来办会展专业,因为开设了很多除了会议和展览会之外的其他特殊活动的课程。但目前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,我们在使用活动管理的理念时,是讲述活动管理的一般性的知识,还是讲述不同活动的特殊知识呢?
我曾看过很多院校的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,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同质化的,比如同时开设《会展策划与管理》《活动策划与管理》《节庆策划与管理》《婚庆策划与管理》《会议策划与管理》《赛事策划与管理》等课程,其实我们也知道,关于活动的策划与管理的知识体系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。甚至有些院校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,《会展策划》《节事策划与运营》《展览会策划与管理》《赛事策划与组织》《大型活动策划、组织与管理》,不仅内容重复,也让人分不表策划、运营、组织、管理有啥区别。
另外,还存在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的同质化问题,比如《会展策划》一课,按会议、展览会、节庆、赛事、演出活动、奖励旅游、公司活动等分设章节,而每个章节,都是相同的内容框架。
难道作为统一概念的“活动”就没有共性的知识在里面吗?实际上,活动是具有一般的、通用的、普适的知识在里面的。活动具有一般要件和特征,具有一般的策划要素,具有一般的项目阶段,具有一般的管理需求,具有一般的活动产业链,等等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在此不一一解读。但无论如何,活动是具有一般性的知识的,因此我提出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三个思路是
思路三:用一般的活动知识,取代特殊的活动知识。
问题四:一般的“活动”知识有体系吗?
即使用一般的活动知识,取代特殊的活动知识,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,一般的活动知识,有没有体系。我曾听到很多会展专业的学生吐槽说,学了四年会展,不知道课程之间是啥关系,没有系统。
下面的这些课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,比如《会展营销》《会展策划》《会展运营》《会展项目管理》《会展管理》《会展策划与管理》《会展策划与组织》《会展策划组织与管理》《会展营销与策划》《会展策划与运营》《会展设计与策划》《会展服务管理》《会展物流管理》《会展客户关系管理》《会展现场管理》《会展信息管理》《会展风险管理》……
这些课程,暂且不说对于“会展”的解读是否统一,在内容上也涉嫌重复,更关键的是,这些课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如果划分不出课程之间的边界,内容重复或不成体系再所难免。其实,很多新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,在课程设计上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问题,而是把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拿过来,挑选出一些课程,感觉可以开,就开了。那么,这些课程真的没有体系吗?
其实,活动管理是具有一般的知识体系的。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EMBOK,MBECS、CMP-IS,其实它们之间是有演化的路径的。MBECS和CMP-IS是从EMICS发展而来,而EMICS又是IEMS的改版,IEMS也借鉴了EMBOK的思想。
本文由重庆展会设计整理!